中華康氏文化研究會
2013年活動情況回顧暨2014年活動安排
康獻堂
各位宗長、各位族人:
在這春意盎然、百花爭艷的美好季節(jié),我們再次相聚在南召丹霞大酒店,舉行中華康氏文化研究會2014年宗親聯(lián)誼會議。來自大陸各地和臺灣的宗親代表400多人歡聚一堂,家人相見,親情融融。在此,我謹代表中華康氏文化研究會,向與會的各位宗親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誠摯的問候!
按照會議的安排,現(xiàn)在我代表中華康氏文化研究會向大家匯報2013年的康氏文化研究情況,并就2014年的活動做初步安排,請大家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
一、研究會2013年活動情況回顧
一年來,研究會按照2013年宗親會議確定的整體思路開展活動,在廣大族人的積極支持和熱情參與下,各方面都收到了預期的效果,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績,基本實現(xiàn)了原定的目標。
——積極開展宗親聯(lián)誼,不斷擴大康氏文化研究在族人中的影響,根親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2013年,各地宗親抓住各種機會,開展形式多樣的聯(lián)誼活動達30多場次,幾乎每個月就有3次。廣泛的聯(lián)誼進一步擴大了康氏文化在族人中的影響,使根親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激勵越來越多的族人熱心投入康氏文化研究中來。截至目前,全國除西藏外31個?。ㄊ小⒆灾螀^(qū))、港澳地區(qū)及海外華人中均有宗親參與康氏文化研究,或與研究會建立了尋親聯(lián)系。這不僅充分顯示了根親文化的魅力,也更增添了我們繼續(xù)深入開展康氏文化研究的勇氣和信心。
在我的記憶中,去年總會就七次組織人員開展聯(lián)誼。2月底,殿英宗長曾到河北省井陘縣羅莊村參加康氏宗親聯(lián)誼會,并與宗親一起祭祖;7月初,文祥宗長前往四川內江市,與四川雙全宗長會同內江宗親就成立內江研究會和編寫族譜等事宜進行交流;7月上旬,我在和北京大學同學赴臺灣學習考察之際,與臺灣中華康氏宗親會眾多宗長交流,還新結識了陸軍中將景文宗長等多位族人;9月下旬,逵富太顧問一行4人到安徽省阜南縣等地,宣傳康氏文化研究情況和各地經(jīng)驗,促成了安徽省籌委會的成立;10月15日,放心宗長在參加了四川省巴中市宗親會成立大會后,帶領湖南梅山宗親到陜西省安康市尋訪南八祖外遷后裔,還多次赴四川、重慶、湖北等地尋親聯(lián)誼;11月初,我和康吉堂、康軍堂副秘書長一起到北京,趁在北大學習的機會,就如何更好地進行康氏文化研究,與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康震宗長作深入交談,并請他為研究會題詞:“康氏宗親枝繁葉茂,康氏文化發(fā)揚光大”;11月初,旭和宗長去廣東省江門市,與紹華、連蘇、煥和、祖春等宗親會見,又到珠海市拜訪八閩商會會長、中潤集團董事長明亮宗親,就康氏文化研究事宜進行交流。
至于各地研究會和宗親積極在當?shù)亻_展的聯(lián)誼活動,更是形式活潑,成效顯著。四川省安岳、樂至籌委會于元月19日在成都舉行聯(lián)誼會,召集在成都及周邊區(qū)域工作的族人共商成立安岳、樂至聯(lián)合研究會等事宜,族人紛紛表達出資、出力支持康氏文化研究的意愿,并有3名宗親當場捐款。重慶市大足區(qū)4月4日召開宗親聯(lián)誼會,成立了大足區(qū)康氏宗親會;渝川康氏宗親6月1日在重慶市永川區(qū)聚會,研究修建康氏宗祠和康氏公墓及其它事項;重慶市開縣族人12月6日回祖籍地湖南雙峰縣蛇形山鎮(zhèn)尋根問祖,在雙峰康氏咸豐八年的二修族譜上,找到了開縣先祖的派名和輩序。福建省永春研究會于元月底到福安、莆田開展宗親聯(lián)誼,參觀了康氏祖祠和康家祖墳;6月2日,福建五山康氏族人在康厝林福德正神廟千年遺跡重建之時,舉行了五山兄弟離別近七百年首聚慶典活動,加深了宗親血脈情誼;10月12日,中央電視臺良河宗長到福建永春玉斗鎮(zhèn),參觀康氏大宗祠,與宗親進行文化交流,還為宗祠留下珍貴墨寶。黑龍江大慶市族人3月22日舉行第十屆宗親聯(lián)誼會,并于6月15日組織大慶市、公主嶺市、內蒙古通遼市、北京市的15名宗親代表,前往吉林市龍?zhí)秴^(qū)缸窯鎮(zhèn)尋根,找到了同支系的族人。河北省清河研究會2月中旬到故城縣西半屯鎮(zhèn)康莊村拜訪康氏族長,了解到該村始遷祖和本支族人繁衍遷徙及字輩等情況;行唐縣和阜平縣研究會10月18日派人赴京看望外交部離休干部康冀民和康春增,向兩位宗長匯報行唐康氏續(xù)修宗譜情況,得到他們的熱情指導和支持。云南省魯?shù)榭h康氏族人6月22日前往會澤縣,拜訪87歲高齡老人和查閱族譜后,得知兩地族人均系先祖益鳳公后裔,實現(xiàn)了自清朝咸豐年間遷散至今二百余年后的團聚。3月底,江西省信豐縣宗親在康登禮宗長帶領下到泰和尋根問祖,經(jīng)查閱《西昌人瑞康氏大成族譜》,弄清了自己的根系支脈。內蒙古鄂爾多斯研究會11月初前往陜西省楊凌區(qū)和武功縣,參觀康海故園,并同武功縣文化部門的領導座談,表示要動員康氏企業(yè)家到關中考察投資。河南省鄭州市11月21日召開宗親聯(lián)誼會,決定在編纂《鄭州市康氏族譜》、新續(xù)修字輩的基礎上,再編纂一部大型史書《鄭州康氏家族》。11月10日,歌星康慷《美麗中國年》原唱新聞發(fā)布會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貴州的康強、厚華、光華和內蒙古的占榮等宗親到會祝賀,分享喜悅。
我想特別提到的是,正是憑借宗親聯(lián)誼這一橋梁,早年旅居馬來西亞的康月成宗長才圓了遠涉重洋的尋根夢,一年兩次回到福建省永春縣玉斗鎮(zhèn)竹溪村謁祖;四川省高縣84歲的康順仁,終于找到了78年未見過面的96歲哥哥康順乾。
此外,一年來也有不少宗親到總會訪問、交流。6月上旬,山西省繁峙縣年近九旬的康忻宗長不顧炎熱,由親屬陪護專程到總會訪問;7月初,湖北省恩施市宗親會倫成宗長,帶著搜集來的康氏文化研究材料,到總會交流;7月21日,河南省修武縣研究會一行8人到總會互通信息,攜手尋根問祖;8月14日,貴州省鳳岡縣研究會秘書長康力健前來總會訪問,就康氏文化研究相關問題進行研討;11月7日,浙江省東陽宗親一行6人,在東陽市政協(xié)原主席益民宗長帶領下,驅車前來總會訪問,并送來《東陽吳寧康氏宗譜》,讓總會幫助查詢其始遷祖康洪的相關歷史記載,以實現(xiàn)聯(lián)譜、尋根之愿。
臺灣的康氏宗親聯(lián)誼活動已呈經(jīng)?;?、規(guī)范化態(tài)勢,更顯得扎實有效,他們的做法更值得我們學習。在義勝和臺灣中華康氏宗親會諸宗長的細心謀劃下,寶島成立了東、南、北、中四個宗親會,康氏人走到哪里都能感到家的溫暖。同時,他們還抓住機會,積極在大陸尋根聯(lián)誼。2013年6月中旬,臺灣中華康氏宗親會一行5人在參加了福建省第五屆海峽百姓論壇后,又趕往永春縣玉斗鎮(zhèn)和泉州市、惠安縣,與當?shù)乜凳献谟H共敘同根情誼。
——《中華康氏大統(tǒng)宗譜》編纂扎實推進,已基本完成“姓源卷”的編纂。
編纂《中華康氏大統(tǒng)宗譜》,是康氏族人的共同心愿,也是康氏文化研究的主要任務和2013年確定的重點工作之一。一年來,研究會人員稽古鉤沉,博考經(jīng)籍,并參閱眾多支系的康氏族譜,依照原來確定的目錄,細心落筆,逐條編寫。目前,已完成《中華康氏大統(tǒng)宗譜》第一卷(姓源卷)主體條目的編纂,總計50萬字左右,剩余部分有待請名人題字、寫序等。《中華康氏大統(tǒng)宗譜》(姓源卷)初稿的電子文本,將分別交由各位宗長審閱并提出修改意見,爭取盡早定稿、出版。
2013年總會又收到各地族譜26冊,目前共收集到族譜共140家、340余卷。特別是去年收到的湖北蘄春康茂才支系的清代老譜《康氏宗譜》,價值很高,為康茂才支系研究提供了難得的依據(jù)。不同支系的康氏族譜,是我們編纂《中華康氏大統(tǒng)宗譜》的寶貴資料,誠望各地族人積極向總會捐獻自己支系的族譜,為編纂大統(tǒng)宗譜增磚添瓦。
——以虔誠之心祭祖,把敬宗之情融入康氏宗祠的建造與修繕中。
敬宗祭祖是我們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一年來,各地族人都利用春節(jié)、清明節(jié)等傳統(tǒng)節(jié)日,舉行不同形式的祭祖活動,以告慰祖先英靈。去年春節(jié)期間,湖北省紅安籍已故老紅軍康先海后代康晉東一行9人,從成都驅車1500公里回故里祭拜先祖,并參觀烈士陵園;湖南梅山康氏族人一年一度的清明祭祖,規(guī)模大、組織嚴,三千族人參加的祭祖活動辦得井然有序,在當?shù)禺a生積極影響,公安機關熱心指導、協(xié)調,媒體熱情關注,及時報道;川東北營山縣、儀隴縣和蓬安縣的宗親代表四百余人在蓬安縣永興場舉行清明祭祖;重慶市永川區(qū)舉辦的第23屆清明祭祖活動,共有四川瀘縣、重慶市永川區(qū)、江津區(qū)的五百多宗親參加;河南修武縣康氏文化研究會于農歷九月二十九日在云臺山區(qū)大東村康氏祠堂舉行拜祖大典,來自周邊修武、輝縣、焦作等地的四百多族人參加;11月15日,重慶市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綱有宗長一行5人,行程1100多公里,前往湖南梅山尋親、祭拜先祖。
建造和修繕宗祠與祭祖密切相關,是崇宗敬祖的另一種表達方式,歷來為族人所重視,大家樂于參與,甘愿出力出資。就我們所了解到的情況看,去年就新建和修繕了5處康氏宗祠。元月,中國南康百家姓和諧城康氏宗祠建成,并成立了康氏宗祠理事會,把祠堂作為江西省康氏宗親聯(lián)誼的平臺和文化活動中心,南康市和信豐縣的康氏宗親去年在此舉行清明祭祖;3月,福建省廈門市翔安區(qū)新店鎮(zhèn)箱山大宗祠重新翻建竣工;6月初,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烏審旗榆樹梁康氏宗祠建成;11月初,河南省修武縣康氏宗祠修繕竣工;11月下旬,江西省泰和縣康氏孝友堂宗祠建成。
——《康氏文化》和《中華康氏網(wǎng)》的質量、品味得到提升,影響力和知名度不斷擴大,發(fā)揮著越來越好的宣傳作用。
2013年,《康氏文化》編印發(fā)行四期,刊登各類文章133篇、尋親信息38則。其中登載圍繞根文化研究的《從康伯到貞伯——六代東方諸侯之長》、《衛(wèi)獻公“射鴻于圃”論》、《衛(wèi)靈公論》,及有關康百萬家族研究的《試析康百萬家族的家教傳統(tǒng)》和康百萬家族十九世康素嬋的《康百萬家族興業(yè)發(fā)達的內外因素》等文,反響很好。全年共向各地研究會、籌委會及宗親個人郵寄、發(fā)放15000余冊,年底的郵件數(shù)量達到461個,比2012年底增加了90個,發(fā)放范圍擴大,發(fā)放數(shù)量增加?!吨腥A康氏網(wǎng)》運作正常,并且不斷擴大溝通和聯(lián)系面,去年7月在原有QQ號容量已滿的情況下,又新增了一個QQ號,以方便更多的宗親網(wǎng)友申請加入。全年共編發(fā)轉載各類文章、信息864篇,收到留言1525條,IP瀏覽量達3.5萬次,頁面瀏覽量近22.3萬次,收集和解答尋根信息405條,新增的視頻版塊,進一步豐富和活躍了網(wǎng)站內容。同時,還與湖南梅山康氏網(wǎng)、廣東康氏宗親網(wǎng)、貴州康氏網(wǎng)、福建康氏網(wǎng)、河北康氏網(wǎng)、浙江寧波康氏網(wǎng)等網(wǎng)站建立友情鏈接,實現(xiàn)了資源共享。
——攝制電視專題片《華夏康氏》,深入開展尋根溯源。
電視專題片《華夏康氏》的攝制,由我、逵富太顧問和總會有關人員以及南陽電視臺專業(yè)人員組成外景拍攝組,從去年11月底至今年元月,先后四次外出,奔波于3省、25個縣市區(qū),行程七千余公里,先后到康城遺址、周原遺址和衛(wèi)國遺址的60多處尋根考察,拍攝實景,獲取了較為翔實的資料。
第一次,拍攝組到河南禹州市康城遺址、鞏義市康百萬莊園及祠堂、沁陽市野王古城遺址、輝縣共城遺址和琉璃閣墓地遺址進行拍攝。
第二次,拍攝組赴陜西周原的鳳鳴岐山之地、箭括嶺、周太王陵即古公亶父之墓、三王殿、鳳雛宮遺址、岐山周原博物館、岐山縣城大廣場、周公廟、扶風縣的周原博物館、召公古跡、召陳遺址、召公鎮(zhèn)西周賢臣南宮適(康叔之岳父)墓,西安市長安區(qū)的豐京遺址、鎬京遺址、古運渡臺遺址、文王廟遺址、靈沼遺址、靈臺遺址、靈囿遺址、灃西車馬坑遺址展覽館等,咸陽市渭城區(qū)周陵鎮(zhèn)的周文王陵、周武王陵、周公旦陵、姜子牙陵,攝取了大量珍貴資料。
第三次,拍攝組去河南洛陽、孟津、滎陽、衛(wèi)輝、滑縣、濮陽、長垣等地,對洛陽市王城公園內的周公營造洛邑雕像、天子駕六塑像、九龍鼎,孟津的漢魏洛陽城遺址,黃河南岸的會盟臺遺址,滎陽的虎牢關遺址,衛(wèi)輝境內的陳城河、衛(wèi)河,牧野大戰(zhàn)遺址,滑縣的白馬城遺址、楚丘城遺址、冢上遺址、莊子墓,濮陽的戚城遺址、會盟臺遺址、蒯聵臺遺址、子路祠、子路墓、高城村(衛(wèi)國第四都帝丘城),長垣縣的學堂崗圣廟、孔夫子石刻造像進行了拍攝。
第四次,拍攝組赴山東和河南的有關地方,拍攝了莘縣的太子伋墓和仙鶴湖,高青縣的衛(wèi)靈公墓,淇縣的衛(wèi)國古都朝歌城、衛(wèi)國城墻、康叔祠遺址、定昌宮遺址、衛(wèi)武公所建淇園遺址、紂王墓,鶴壁市辛村衛(wèi)國貴族墓地,淇水關遺址,??h的鉅橋、衛(wèi)賢城、子貢祠。
攝制組所到之處,都得到了當?shù)匮芯繒?、族人及相關單位的大力支持。萬里副會長、顯榮副會長和禹州、博愛、滑縣、滎陽、莘縣、東營、濟南市歷城區(qū)等地研究會,孟津縣族人康紅偉、濮陽市族人康合斌、康鴻彬、陜西省族人康名國、康斌、康敬修等,熱情接待,積極配合。鶴壁市政協(xié)、淇縣政府、縣政協(xié)、淇縣文物管理所、高青縣史志辦等部門也給予大力支持。
——持續(xù)開展專題研究,編寫學術專著。
總會聯(lián)合北京理工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的相關科研機構對“康百萬”家族企業(yè)所做的專題研究,進展良好。去年10月,總會康榮平顧問一行專程到陜西省涇陽,考察康百萬家族在此地的財產及經(jīng)營情況等,后又到山西去調研康百萬家族后代的有關情況,目前正有條不紊地對康百萬家族企業(yè)在外地后代和遺跡進行調查。
在編寫專著方面,總會研究人員經(jīng)廣泛收集歷史資料,深入周原、康城和衛(wèi)國故地多處遺址考察后,已經(jīng)開始撰寫《大周康叔傳》。
《衛(wèi)國文化史考》去年4月出版發(fā)行后,深受廣大族人歡迎。為了擴大發(fā)行范圍,增加發(fā)行數(shù)量,去年又增印3000冊,總會迄今已無償向各地研究會和族人發(fā)送4000余冊,并向鶴壁市、淇縣贈送了400冊。
各位宗長、各位族人,上述成績的取得,是各地研究會精心謀劃、通力協(xié)作的結果,是廣大族人無私奉獻、共同努力的結果。大會表彰的模范分會和模范宗親,就是各地研究會和宗親中的杰出代表和典范。在此,我代表中華康氏文化研究會向與會的各位宗親、并通過你們向各地族人表示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向受表彰的各地研究會和諸位宗親表示熱烈的祝賀和真誠的敬佩!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必須清醒地看到2013年康氏文化研究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一是各地研究活動的進展存在著不平衡,有的地方行動遲緩,甚至個別省、市、自治區(qū)迄今尚未成立康氏文化研究會。二是有些研究會成立以后,很少開展族務活動,沒有發(fā)揮應有作用,影響到本地區(qū)康氏文化研究的深入發(fā)展;有的研究會負責人需要調整,有的還存在著一些不團結因素。三是資料匱乏,也制約著研究的深入和拓展,特別是由于各地、各支系族譜的不全面、不完整,給對譜、聯(lián)譜工作帶來了一定困難,直接影響到《中華康氏大統(tǒng)宗譜》的編纂。四是在康姓姓源研究上還存在不同觀點,亟需我們進一步博采經(jīng)籍、研精覃思,以正本清源。
二、2014年康氏文化研究的初步安排
2014年康氏文化研究的基本思路是:以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指示精神為指導,以挖掘和弘揚康氏文化優(yōu)秀傳統(tǒng)為宗旨,圍繞尋根問祖這條主線,在繼續(xù)開展宗親聯(lián)誼、祭祖建祠、專著創(chuàng)作、專題研究和辦好《康氏文化》、《中華康氏網(wǎng)》的同時,集中精力編纂《中華康氏大統(tǒng)宗譜》,強力推進康氏文化苑建設,努力開創(chuàng)康氏文化研究的新局面,收獲更多的研究成果。
(一)多措并舉,更加深入廣泛地開展宗親聯(lián)誼,進一步擴大根親文化的影響,吸引更多的族人參與康氏文化研究。
宗親聯(lián)誼的前提是尋根溯源,對自己血脈根源的追溯是根親文化的魅力所在。因此,我們今年要采取更多有效的措施,繼續(xù)深入進行尋根溯源的學術探討和形式多樣的宗親聯(lián)誼活動,讓根親文化深入廣大族人之心,激發(fā)族人的尋根熱情和研究興趣,吸引更多的族人參與康氏文化研究,使天下族人都能分享康氏根親文化帶來的心靈慰藉。
首先,我們要組織人力,增加投入,在康氏姓源、康氏文化精神傳承、支系繁衍播遷等不同層面,繼續(xù)深入進行尋根溯源的學術探討。我們一直認為,康氏得姓根于周文王第九子姬封被封康城,是“祚之土而命之氏”,因而尊康叔為得姓始祖??凳闲赵囱芯孔鳛閷W術問題,學界存在不同認識很正常。但是,我們康姓人必須正本清源,要繼續(xù)以嚴肅的科學態(tài)度、可靠的歷史事實、嚴謹?shù)倪壿嬐评怼⒊浞值恼f理論證進行探討與考辨,以獲得學術界和天下族人的廣泛共識。我們在今年《康氏文化》2期刊出《康氏開姓祖祖根姓源資料集成》前一部分(后一部分在第3期刊載),其意就在于此,并渴望更多的族人、學者投入康氏姓源的尋根研究。與此同時,我們還要深入探討三千多年歷史長河中生生不息的康氏精神血脈、文化底蘊(我在后面的專題研究中具體講),更好地為不同支系的康氏族人尋根問祖提供幫助,力爭讓每一位族人都能明白自己的根系支脈。可見,尋根任重道遠,尋根依然是今年康氏文化研究的重點。
其次,要采取有力措施,充分發(fā)揮各地研究會的作用,進一步加強與族人的聯(lián)系。一是開展“千封書信寄族人”活動,研究會將向已收集到的數(shù)百位現(xiàn)代康氏名人郵寄書信,請這些宗親投入康氏文化研究,融入當?shù)匮芯繒?,指導研究會開展活動,提升研究的質量和水平。二是通過多種渠道廣泛搜集還未成立研究會地方族人的基本信息,積極主動地與熱心康氏文化研究、有組織能力、有一定經(jīng)濟實力的宗親經(jīng)常聯(lián)系,向他們宣傳研究會的性質、宗旨等,請他們牽頭,聯(lián)絡當?shù)刈谟H成立研究會,開展康氏文化研究。三是走出去開展宗親聯(lián)誼,特別要到?jīng)]有成立研究會的地方,做好宣傳發(fā)動,使廣大宗親提高認識,增強血脈相連的宗親意識,積極籌建當?shù)氐难芯繒?,開展康氏文化研究。同時,總會希望各地研究會都積極行動起來,以根系相連的血脈情緣和周邊輻射的影響力,促成新的研究會誕生。
成立研究會,只是一種組織形式,關鍵是要發(fā)揮作用,見到實效。我們在全國各地成立研究會的目的是:進一步弄清楚康氏族人在全國的分布情況,吸引更多的宗親參與到康氏文化研究之中,讓廣大族人都能夠尋找到自己的先祖,明白自己支系的遷徙繁衍歷史、歷代名人和優(yōu)良傳統(tǒng)等,以敬宗睦族,共建和諧社會。各地研究會及會長的職責是:了解掌握本地區(qū)康氏族人的分布、遷徙情況,引領和組織族人開展尋根問祖、宗親聯(lián)誼、修譜、續(xù)譜、聯(lián)譜、祭祖修祠、學術研究等族務活動,并及時宣傳報道。弘揚康氏文化優(yōu)秀傳統(tǒng),增進康氏族人間的深情厚誼。
對于少數(shù)研究會會長已經(jīng)去世或年齡偏大、不宜再為宗親服務等實際情況,有關的研究會要按照《章程》規(guī)定,重新選舉,適時調整,以利開展康氏文化研究。
(二)充實、完善內容,作好《大統(tǒng)宗譜》第一卷的統(tǒng)稿、核校,力爭盡早付印。
今年,總會將把《中華康氏大統(tǒng)宗譜》第一卷(姓源卷)的剩余部分編寫出來,并請名人作序,求名人字畫,輔以必要的配圖。完稿后組織有關人員審閱,提出意見、建議,再行修改,認真做好核校,力爭盡早定稿、付印。然后,著手編纂第二卷。
從目前總會收集到的各地族譜來看,遠不能滿足編纂《中華康氏大統(tǒng)宗譜》的需要。因此,希望各地研究會和宗親一如既往地關心、支持《大統(tǒng)宗譜》的編纂,要克服各種困難,全力以赴做好各個支系的修譜、續(xù)譜和聯(lián)譜工作,并及時把族譜及相關史料捐獻給總會,使《中華康氏大統(tǒng)宗譜》內容更翔實,為廣大族人尋根問祖提供更多的幫助。
(三)搞好專著創(chuàng)作和專題研究,在更廣闊的歷史背景下推進康氏文化研究向深層次發(fā)展。
前面我已講到,尋根是康氏文化研究的重點,對三千多年歷史積淀的康氏文化精神的發(fā)掘和梳理,就必須在更廣闊的歷史背景下,編寫專著、開展專題研究,以推進康氏文化研究向深層次發(fā)展。今后數(shù)年,總會擬在編寫專著方面,陸續(xù)完成《大周康叔傳》、《周初文史考略》、《中華康氏歷代名人》、《中華康氏進士、舉人考記》、《中華康氏武將、武官考記》等著作。并有計劃地開展專題研究,利用會議等形式,邀請有關專家和族人座談,對明朝開國大將、蘄國公康茂才,明朝狀元、著名文學家、戲曲作家康海,宋代武將康再遇,梁代司州刺史衛(wèi)尉卿康絢,清朝有突出政績的知府康基淵、太仆寺少卿康基田,明朝刑部主事、后升任浙江右布政使的惠安人康朗,唐代將領康志睦,明朝南京工部尚書康大和,清末維新改革派領袖康有為等名人進行專題研究,以論文形式發(fā)表座談情況,并整理成書出版。同時做好《客家文化與康氏》、《固始遷民中的康氏》、《臺灣康氏》、《香港、澳門康氏》、《海外康氏》、《洪洞移民中的康氏》、《闖關東中的康氏》、《走西口中的康氏》、《江西填湖廣中的康氏》、《湖廣填四川中的康氏》、《珠璣巷與康氏》、《瓦屑壩與康氏》、《石壁村與康氏》、《張士誠部下的康氏》等專題研究。對衛(wèi)國滅亡之后,秦漢之際的康叔后裔進行研究,為各地康氏編譜、續(xù)譜提供依據(jù)。
今年,我們除繼續(xù)撰寫《大周康叔傳》外,要集中精力,加快步伐,完成《客家文化與康氏》的寫作,開展南八公支系、康茂才支系的專題研究,力爭拿出研究報告。
希望各地研究會和各位宗親都要對專著創(chuàng)作、專題研究給予關心和支持,積極提供有關資料和必要條件,以保證各項研究的順利進行。另外,各地研究會也要對本地區(qū)的康氏家族歷史和名人等進行專題研究,拿出研究成果。
(四)不斷提高《康氏文化》和《中華康氏網(wǎng)》的質量,為康氏文化研究提供優(yōu)質服務。
《康氏文化》和《中華康氏網(wǎng)》是宣傳康氏文化的主要工具,是總會與各地研究會及宗親聯(lián)系的信息窗口,也是康氏族人尋根尋親的有利平臺,更是展示研究成果的主要陣地。為突出根親文化這一主題,《康氏文化》和網(wǎng)站將進一步豐富“學術研究”、“周衛(wèi)文化”、“康氏史話”、“尋根聯(lián)誼”等欄目的內容,提升學術品位,提高編校質量。要配合今年的重點活動做好宣傳報道,及時反映各地研究會及族人的活動情況和相關信息,為康氏文化研究的健康深入發(fā)展和廣大族人尋根尋親聯(lián)誼提供更好的服務。
在此,我們也熱誠地盼望大家要一如既往地關心支持《康氏文化》和《中華康氏網(wǎng)》,各個研究會都要建立起通訊員隊伍,踴躍投稿,有條件的研究會還要向網(wǎng)站傳遞視頻信息,宣傳報道本地康氏文化研究的開展情況,尤其是要多賜有獨到見解的學術研究文章。同時,希望各研究會和廣大宗親多提有益的意見和建議,以促進《康氏文化》和《中華康氏網(wǎng)》的質量水平不斷提高,使其永葆青春和活力。并積極為雜志的發(fā)放建言獻策,要利用多種渠道聯(lián)系到更多的康氏族人,以擴大發(fā)放范圍,增加發(fā)放數(shù)量。
(五)持續(xù)錄制《華夏康氏》,宣傳弘揚康氏文化。
電視專題片《華夏康氏》的攝制目的,主要是以直觀形象的方式追尋康氏三千年多年的歷史根跡,緬懷始祖康叔的仁德,弘揚歷代先祖的豐功偉績及康氏后人敬宗睦族的傳統(tǒng)美德,激發(fā)族人向先祖學習的壯志情懷。
專題片的內容,暫定為《周衛(wèi)尋根》、《祠堂文化》、《歷代先賢》、《祭祖活動》等?,F(xiàn)第一部《周衛(wèi)尋根》的毛片基本完成,今晚就與大家見面,敬請多提寶貴意見。今年將繼續(xù)攝制第二部《祠堂文化》,希望各地宗親要一如既往地給予大力支持和積極配合。通過該片的宣傳,使我們每個康氏的后人都能夠深入了解康姓的歷史,更清楚歷代先賢在每個時期是怎樣成才的,他們又是如何奉獻社會、報效國家、在歷史上做出偉大貢獻的。我相信,通過我們大家的共同努力,一定能攝制出一部高水平的、具有深刻歷史意義和積極現(xiàn)實意義的好作品,使之成為我們康氏大家庭的珍貴資料,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反復欣賞、悉心珍藏。
(六)集廣大族人的智慧和力量,建設好康氏文化苑。
康氏文化苑的建設是我們研究會的最終設想,更是我們所有康姓人共同期盼的一件大事,我們正在積極與政府相關部門協(xié)商、完善土地的各項事宜,力爭半年內有個結果,及時向大家報告喜訊。待土地手續(xù)全部完善后,我們便即刻開工建設,將按照我們過去所制定的建設方案全力推進、逐項落實。我本人會第一個兌現(xiàn)我的承諾,認建投資億元的始祖殿。也希望我們各地宗親踴躍認建、領建和捐款捐物,共同來完成我們所有康姓人的最大心愿,也以此來告慰歷代先祖。
(七)進一步加大對康百萬家族的研究和宣傳,使其文化精神內蘊成為弘揚康氏文化的一面旗幟高高飄揚。
昨天,我們都到康百萬莊園進行了實地參觀、考察,相信大家都會在驚嘆其建筑群落的恢弘壯觀、感受其無所不在的文化氣息的同時,心中產生這樣的歷史沉思:這個家族何以能白手起家、勵精圖治、創(chuàng)造出四百年的財富神話?這種在中國歷史上極為罕見、值得康姓人驕傲的家族輝煌業(yè)績,能給康氏后人帶來哪些人生啟示?為了探討這些問題,總會在繼續(xù)聯(lián)合北京理工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的相關科研機構進行“康百萬”家族企業(yè)專題研究的同時,還將加大投入、集中力量,在更廣闊的文化背景下對康百萬家族深入研究、擴大宣傳,發(fā)掘其創(chuàng)造四百年財富神話的家族史中沉積的傳統(tǒng)文化精髓,樹起一個傳承和弘揚康氏文化的典型,使之成為一面旗幟高高飄揚。
我多次來到康百萬莊園,對這個曾經(jīng)“富甲三省”的康氏財富神話背后的文化思考,特別是深蘊其中的康氏獨特的文化精神的深思,一直縈繞于心。世人常說“富不過三代”,而康百萬家族竟創(chuàng)造了自六世祖康紹敬以下十二代四百年的輝煌業(yè)績,這里面耐人尋味的文化蘊含實在太深厚了。就我個人的粗淺認識來說,起碼有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是康百萬家族良好的家教傳統(tǒng)。這個家族建有自己的學校,聘請當?shù)氐闹耸咳谓?,表現(xiàn)出尊師重教的家族傳統(tǒng);莊園的建筑布局、舉目可見的楹聯(lián)牌匾和雕刻繪畫,特別是那塊著名的“留余匾”和刻在拜月石上的“石案銘”,無不深蘊育人之意,體現(xiàn)了環(huán)境育人的良苦用心;長輩人言傳身教的榜樣力量,更是康百萬家族世代相傳的良好家風。盡管康百萬家族的家教傳統(tǒng)依然深含“仁義禮智信”等儒家文化精神,深受儒家倡導的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學之道”的浸潤,但在世代傳承中已形成了自己家族特有的家教特色:經(jīng)世致用的目的性和經(jīng)商做人的傳承性,一句話,就是在知識傳授過程中更重視如何做人、做事的教育。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展出的康百萬家族留有功名的412位人物中得到啟示,很值得我們康家每一個人去沉思、回味呀!我想,這也是康百萬家族得以延續(xù)四百年輝煌的根本所在。
其次,是康百萬家族誠信、“留余”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和經(jīng)營理念。康百萬家族自明朝洪武九年一世祖康守信漂泊鞏義橋西村始,康家即以誠信享譽當?shù)?。幾代的勤懇農耕奠定了家族的根基,到六世祖康紹敬開始富裕,鑄就了康家重農資商的興家之本,到十四世康應魁官商聯(lián)盟進入鼎盛期,成長成“富甲三省”的參天大樹,建成功能齊全的大莊園。數(shù)百年的治家興業(yè)之道,始終秉承有別于晉商、徽商的農官商三位一體戰(zhàn)略,以鞏義為大本營,以經(jīng)營土地為主,處處設棧房,賺錢買土地,誠實守信,勤儉拼搏,遵循中庸、留余的處事原則。追溯康百萬家族數(shù)百年的歷史,其誠信、留余的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和經(jīng)營理念世代相傳,家族聲譽有口皆碑。這一點,依然值得我們今天的經(jīng)營者學習、借鑒。
再者,就是康百萬家族扶困濟貧、奉獻社會的家國情懷??蛋偃f家族盡管“富甲三省”,但仁慈之心寬厚,不僅待相公、長工如家人,而且賑災救民、扶困濟貧,國家有難時也勇于擔當、樂于奉獻,表現(xiàn)出推己及人、惠及天下的博大家國情懷。康家大院西側的窯洞里存放的16通高大的青石碑,就記載著十五世莊園主康道平“慈悲善良”、“慷慨大方”、保一方平安的功德;十七世的康建勛自幼勤學,后又專攻醫(yī)術,懸壺濟世,積德行善,妙手回春,人稱“康善人”,鄉(xiāng)親們?yōu)樗⒌?ldquo;德蔭廣被”碑至今存于莊園里;十七世里還有一名見多識廣、樂善好施的康建碧,在光緒15年山東大旱、民不聊生之際,捐出父親名下的山東巨資賑濟災民,因此獲光緒皇帝欽封,山東賑捐局還授予“德澤齊魯”匾;特別是十七世莊園主康鴻猷,更是識大體、顧大局,在八國聯(lián)軍入侵的國難之際,毀家紓難,先為迎慈禧太后、光緒皇帝回京,后為填補“庚子賠款”造成的國庫空虛,兩次捐出百萬兩白銀。再聯(lián)想到康家投資修堤治河、興建學校、大災之年召集佃戶當眾燒毀各種借契和賬單、自辦團練保一方平安等義舉,我們就不難從文化和人性的視角,看到康百萬家族世代秉承的家國情懷。這種家國情懷,其實質是與康叔開創(chuàng)的倡導崇德尚善、祈望社會和諧的康氏文化精髓一脈相承的。
康百萬家族留給我們的啟示遠不止這三點,其文化意蘊相當豐厚。這個值得我們康姓人驕傲的輝煌家族,更值得我們加大投入、深入研究。我講這些,就是希望有更多的宗親關注康百萬家族、研究康百萬家族、宣傳康百萬家族、繼承發(fā)揚康百萬家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因為,這是我們康氏文化研究會責無旁貸的家族使命!
各位宗長、各位宗親,《易經(jīng)》云:“天之助者,順也;人之助者,信也!”今逢盛世,黨和國家的好政策為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良好環(huán)境,我們抓住時機,乘勢而為,這就是順了天意,就能得到天助;天下康氏人同此心,我們做出了規(guī)劃,就要恪守誠信,腳踏實地、一件一件去落實,這樣就能贏得族人的響應和支持!我堅信,只要大家甘愿奉獻、努力奮斗,康氏文化研究,定能“馬到成功”,馬年取得新成績,實現(xiàn)新突破,收獲更多的豐碩成果??凳衔幕芯康牡缆肪蜁阶咴綄拸V!康氏家族也必將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應有的貢獻!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