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正,又稱里君、里尹、里宰、里有司等,是中國春秋戰(zhàn)國時的一里之長,明代改名里長。春秋時期開始使用的一種基層官職,主要負責(zé)掌管戶口和納稅。
最早春秋時,已有里正一職,負責(zé)掌管戶口、賦役之事?!?a href="http://www.kathemontoya.com/upload/files/2021/6/1d9fc01b41c636fe.htm">論語·里仁》:“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公羊傳·宣公十五年》何休注:“一里八十戶……其有辯護伉健者,為里正。”《韓非子·外儲說右下》秦昭王病,“民以牛禱,病愈”,“王因使人問之何里為之,訾其里正與伍老屯二甲。”舊注:“訾,罰之也。”《秦律》都稱為“典”?!肚芈呻s抄》:“典、老弗告,訾各一甲。”秦、漢兩朝沿用之。
唐朝亦有里正一職,負責(zé)調(diào)查戶口,課置農(nóng)桑,檢查非法,催納賦稅。依照唐代的村里的組織,以四戶為鄰,五鄰為保,百戶為里,五里為鄉(xiāng),每里置里正一人。杜甫《兵車行》云:“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
宋初以里正與戶長、鄉(xiāng)書手共同督稅,再以里正為衙前,故又稱“里正衙前”。明代改名里長,并以110戶為一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