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1年10月1日,康獻堂會長應(yīng)邀參加江西萬安康氏文化研究會成立大會,并參觀了康克清紀念館和康克清故居。萬安康氏族人向他贈送了中共萬安縣委宣傳部、縣文史檔案局、縣文聯(lián)為紀念康克清誕辰100周年編寫的一部重要文獻——《康克清的故事》。全書約16萬字,系統(tǒng)講述了康克清偉大光輝的一生。為了深切緬懷康克清的豐功偉績,進一步弘揚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的革命精神和高尚情操,也為了讓天下康姓人對康家的優(yōu)秀女兒康克清有更深入、全面的了解,中華康氏文化研究會決定在《康氏文化》選載《康克清的故事》。由于版面所限和原書章節(jié)結(jié)構(gòu)的制約,編輯部選載時會在文字上作必要改動,在此特向參與該書編寫的同志們表示感謝!
窮娘送桂秀
距萬安縣城只有十里之遙的羅塘灣,依山傍水,風光秀麗,是滔滔贛江邊萬安縣的一個魚米之鄉(xiāng)。早在烽火連天的土地革命時期,這兒的勞苦農(nóng)民就滿懷著對當?shù)赝梁懒蛹澋拇蠛奚畛?,舉起了鮮艷的紅旗,拿起了自制的步槍和農(nóng)用鐮刀、斧頭,開展了聲勢浩大的打土豪分田地運動。
1911年9月7日夜晚,康克清(原名康桂秀)就誕生在這塊紅色的熱土上。半個世紀后,這個牙牙學語的女嬰竟成為一代女豪,當上了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使這塊祖祖輩輩只會勤耕細作的紅色故土上的農(nóng)民感到無限驕傲。
康克清的生父康定輝是個勤勞樸實的農(nóng)民,生母黃年姑是個老實巴交的農(nóng)家女兒??导沂来鸀檗r(nóng),家境非常窮苦,真是上無片瓦,下無插針之地,祖祖輩輩都靠租耕地主的土地過活。但因地租高,一年到頭勤耕苦種,打下的糧食還不夠交租子,忙到頭竟然還填不飽一家人的肚皮。村子里的窮兄弟們看到康定輝人勤快又老實,便湊了幾個錢給他租了一條漁船,讓他打漁養(yǎng)家。此后,康定輝就在遼闊的贛江上過著隨波逐流的捕魚生活。
康定輝是個有骨氣的剛強漢子。在那苦難深重的歲月里,災(zāi)難不斷落到他的頭上。棄耕上船不久,1910年的夏秋之際,接連幾天的狂風暴雨,造成羅塘上游山洪暴發(fā),河水陡漲,洶涌的大浪將康家的小漁船掀翻了。人隨水流,物隨水漂,兇惡的洪水威脅著康家三條性命。好在康家三人都附身抓住了船板,同時也多虧了鄰近幾條漁船上的漁民劈波斬浪,費盡全力才把康家三口人救上岸來。
常言道:“屋漏偏逢連夜雨,行船又遇頂頭風。”冬至來了,天寒地凍。贛江水淺,河風習習,大魚入了九江,小魚潛入了河底,想捕魚,漁網(wǎng)又常常凍得結(jié)冰撒不開來,手凍木了,腳凍裂了口。有時撒網(wǎng)一天,也打不上幾條小魚??晒偌叶惗∈斩悈s有增無減。越迫近年終歲末,打來的魚兒越少,而稅警的面目卻變得越加猙獰可惡,這日子叫窮人怎么過?
次年,也就是公元1911年,康克清降生了,全家人十分喜悅。時值秋高氣爽,風和日麗的九月,康定輝覺得羅塘灣的山更綠了,水更清了,河畔吊漁船那株桂花樹也開花了,清香四處飄散,他默默沉思,期盼著下一代能擺脫貧困苦難,過上幸福生活,祝愿女兒桂花般清香溢人,因而給小女嬰取名叫桂秀。
桂秀的出生固然給父母增添了天倫之樂,但在那貧困難熬的歲月里,卻又給父母添加了一份生計的憂愁。
天下烏鴉一般黑,日子難捱苦似藥。桂秀出生才二十多天,康定輝就因繳不起魚稅而被抓去坐班房了。坐在昏暗潮濕的衙門牢房里,康定輝痛苦地背靠著墻壁,深切地惦念著出生不久的小寶寶,想著身體虛弱的妻子,家里又沒有一滴油、一粒米,還欠下一身債,自己卻又身陷牢獄,母女倆生活咋辦?康定輝只有在牢房里仰天長嘆,整日以淚洗面,瘦得皮包骨頭。
天下枯樹藤相連,人間窮人心連心。與康定輝同在牢房的肖慶仲是羅塘老港村人,也是出身貧苦人家,因為不愿給偽區(qū)長抬轎而被抓來坐牢。肖慶仲看同鄉(xiāng)康定輝整日憂傷流淚,便湊到他身邊安慰道:“老弟,我們是同病相憐,雖說我也是坐牢,但我是帶枷勸犯人,你還是將心放寬一些吧,別整日里憂愁把身子損壞了。這不公的世道,咱窮人家坐牢還不是家常便飯?什么事不都是官府說了算?”
扯到傷心處,康定輝掀起補丁連連的衣角,抹去了臉上的淚水,長嘆了一口氣,哽咽著說:“老兄,去年山洪暴發(fā),咱家的船也給沖了,如今家中又添了一張嘴,魚捕不到,稅又加得重,家里沒米沒錢,今后的日子可怎么過呀?自己倒不要緊,可剛出生的女嬰有病又沒奶吃,不病死也得餓死?。?rdquo;
“天不助人人助人。”肖慶仲充滿感情地說,“大人小孩都要顧,我有個想法,解決當務(wù)之急,可先將女嬰送給別人做童養(yǎng)媳,給她尋條生路,暫解燃眉之急。”
聽完肖慶仲的話,康定輝激動地回答:“老兄啊,我老康一不缺胳膊少腿,二不好吃懶做,一年到頭,起早摸黑,怎么還供不起一個娃娃,這是啥世道?還有什么天理?要是將孩子送給別人做童養(yǎng)媳,既對不起親骨肉,也要遭世人恥笑呀!”眼見康定輝深陷的眼窩里滿含淚水,肖慶仲便打住話頭,沒敢再講下去了。
人抓走了,船封了,孤苦無靠的黃年姑被狠心的債主趕上了岸。江河沉寂,山林沉寂,大地沉寂,東南西北何處是歸宿。黃年姑身背幼嫩的嬰兒,走門竄戶,向周圍的窮苦親友東籌西措,借了一些錢,方才把受盡牢獄折磨的康定輝贖回來,同時也將船贖了回來。定輝回到家里不多日,肖慶仲買了兩包餅干幾斤老冬酒,來到康定輝漁船上表示慰問。定輝看到患難朋友來了,喜愁交加,心中涌起一股說不出的滋味,他肯定又要說讓女兒做童養(yǎng)媳的事,不由得臉上露出愁容,心里忐忑不安起來。
果然,肖慶仲坐下來寒暄之后,接過康定輝遞來的茶杯,就親切地湊近康定輝說:“定輝老弟,不是我心腸不和善,上次在號子里談到你那女孩的事情,我大屋場有個老姑父,名叫羅奇圭,夫妻倆無兒無女,很想帶個女孩子。雖說他家境較貧困,但一日三餐還是有的,老兩口人都很厚道,非常疼愛孩子。”
康定輝聽著聽著,不禁渾身打顫,臉色陰郁,他痛苦地沉思了片刻,囁嚅道:“這事,我,我一個人作不了主,還得與孩子她娘商量……”說著,悲痛的淚水已從深陷的眼眶里流了出來。
月高天低,夜空灰蒙,江面沉靜。在大屋場,贛江邊一棵敞篷樣的大桂樹下,系著一條破漁船。這就是康定輝一家的救命謀生船,艙內(nèi)的小油燈,被徐徐的河風吹得搖曳不定。窮苦的康定輝夫妻倆憂傷地躺在船艙里,唏噓嘆息,輾轉(zhuǎn)難眠,靜聽著贛江水依舊東流。
“不給人家吧,孩子留在咱這個窮家吃了上頓愁下頓,這條幼小的生命還真不知道能否拉扯大,給了家境好一點的人家,或許有條更好的生路。還是送她去吧!讓她這條小生命能更好的長大吧!但愿她一生平安有福。”折騰了整整一宿,商量了整整一夜,臨近拂曉,只聽黃年姑咬緊牙關(guān)說:“送去吧。”說罷,臉色頓時灰白。
次日一早,大屋場羅家抱人來了。黃年姑硬著心腸,眼里噙著淚水,緊緊地將小桂秀摟在懷里:“來吧!小桂秀,吃娘最后一口奶吧!不是娘狠心,兒呀,實在是這世道逼得咱們沒有辦法。”說著,淚水就一滴一滴地淌在小桂秀幼嫩的臉龐上了。小桂秀好像也知曉就要離開親娘了,更加緊密地依偎在生母懷里,小嘴緊含著母親的乳頭不肯松口。
贛江水靜靜地流淌,幾顆殘星在天上眨著眼睛。黃年姑望著懷里的小桂秀,難舍難分??刀ㄝx看著這生離的場面也禁不住失聲大哭。
過了一陣兒,羅家來抱人的有點兒不耐煩了,一邊勸說一邊去抱孩子,硬是從孩子口中拽出緊含著的乳頭。孩子經(jīng)不住這一分離,“哇”地一聲大哭起來。這哭聲撕扯著父母的心,也打動了在場的人,大家都禁不住大放悲聲。黃年姑更是悲情難耐地大喊:“兒呀!心肝呀!”她捶胸頓足,哭得昏天黑地,不能自已??蘼暩腥玖诵「壑車臐O船,驚動了蘆葦叢中的野鴨,漁民們發(fā)出了同情的嘆息,蘆葦叢中的野鴨“騰”地飛起,平靜的河面泛起微波,悲情彌漫開來。
天上人間,人情世故。骨肉分離最苦,父母心中最痛。來到人世間僅四十天的康桂秀被抱走了。從此,康定輝終日沉默少言,黃年姑則是多病少行。
此后,康桂秀漸漸地懂事了,知曉了自己苦難的身世。但靈魂深處卻打上了永遠抹不去的悲痛烙印。
從小愛勞動
春去秋來,花開花落。轉(zhuǎn)眼間,來到羅家的小桂秀已經(jīng)四、五歲了。善良純樸的羅奇圭夫妻倆見她長得俊俏可愛,心里樂得像吃了蜜糖似的,伶俐的小桂秀整日親昵地叫羅奇圭為叔叔。羅奇圭下田干農(nóng)活,有時還背著幼小的桂秀,一邊耕田,一邊給她哼童謠,直到她甜美地睡沉。
一天,羅奇圭挽著褲腿,趕著頭粗壯的水牛在水田里耕作,前行一步,腳下便冒出了一個多姿的浪花。小桂秀第一次看見水田里冒出這么好看的浪花,便不停地拍著小手說:“叔叔,多好看啊,這是什么東西?”
羅奇圭慈愛地笑答:“這是小水花呀!小丫頭。”
“水怎么會起花泡泡呢?”
“水牛在前走,腳踏稻田,濺起了水,水當然會冒出花泡來。”
“真好玩,叔叔,放下我吧,讓我也來犁田!”
“不行,小桂秀,你年紀還小,等你長大有力氣了,掌得犁時再來吧。”
小桂秀聽后高興地說:“嗬,等我長大長高了,我就要學叔叔耕田。”
此后,每當羅奇圭下田,小閨秀總是吵鬧著要跟去。叔叔每做一種農(nóng)活,她總是細細地觀察,且充滿好奇地問個不停,顯示了一個勤勞好學少年的靈性。
“長大了我也要學耕田,幫叔叔勞動。”“勞動”,已在康克清幼小的心靈里扎下了根。
就這樣,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在養(yǎng)父母的潛移默化下,小桂秀養(yǎng)成了愛勞動愛思考的好習慣。養(yǎng)母菜園里種菜,她就觀察媽媽怎樣培土、施肥、下種、澆水,有時跟著拔草捉蟲。小小的桂秀,每做一件農(nóng)活,總是那樣細心認真。養(yǎng)父養(yǎng)母看在眼里,喜在心里,為收養(yǎng)了這樣懂事的好閨女而高興。
一個春暖花開的日子,小桂秀的養(yǎng)母見菜園里茂盛的南瓜葉上爬滿了淡黃色的甲蟲,原本嫩綠的南瓜葉被蠶食得千瘡百孔,心痛又著急。她去捕捉,可剛一伸手,小蟲又騰地全飛走了,轉(zhuǎn)眼又落在南瓜葉上。“真沒法子呀!”她急得不知所措。
“媽!我有法子。”在一旁觀察入微的小桂秀興奮地叫起來。原來,她想起前幾天與幾個小伙伴在野外一塊捉蟲子游戲,觸發(fā)了她的靈感。她的做法是:在一根長桿子的頂端用鐵絲扎個比臉盆小一點的圓圈,再纏上絲網(wǎng),然后對著蟲子用網(wǎng)一罩,就能把蟲子一罩打盡。只見她興沖沖地跑回家,動作麻利地制作了一個捕蟲罩,趕回園地南瓜架下,舉起網(wǎng)罩,幾下功夫,便將南瓜葉子上甲蟲捕滅了。幾天后,南瓜葉子又變成一片青翠了。
養(yǎng)母看著她,不禁連聲夸獎:“小丫頭,真有辦法!比娘能干,比娘能干。”
春去秋來,小桂秀一天天地長大。作為農(nóng)家的孩子,她什么活都能跟著做。漸漸地,屋里屋外的家務(wù)和農(nóng)活,小桂秀能成為一個不錯的小幫手,常常受到養(yǎng)父養(yǎng)母和奶奶的夸獎。
六歲放牛娃
少兒時期,正是天真爛漫之時。小桂秀六歲那年,看著別的孩子背著書包上學,心里羨慕不已,哭鬧著要父母送自己去念書。
養(yǎng)母心酸地說:“你去讀書,哪有錢?再說,你去念書,誰放牛去?誰去打豬草?”因為家里窮,讀書美夢無法實現(xiàn),她只得每天起早去放牛。那時,她的個頭還沒牛背高,又懼怕又喜愛家里那頭牛。別人家的孩子去放牛,將牛趕到碧綠的山野里就一門心思去玩了,可她一上山,先將牛拴好,然后就去撿蘑菇、打枯柴,等傍晚時分,牛吃得飽飽的,她才興沖沖地背著一捆柴,牽著牛回家。
小伙伴們見她家的牛放養(yǎng)得膘肥體壯,打心眼里羨慕她,就紛紛請教她:“桂秀,你家的牛咋養(yǎng)得這樣壯?”“桂秀,我們放牛的時候,總貪玩,牛沒吃飽,家里大人就打我們,你給想想辦法吧!”
小桂秀略微思索一會,笑著答道:“辦法是有的,明天我們一塊牽牛上山,我包大伙玩得盡興,牛也吃得飽。”
小伙伴們聽了,都興高采烈地蹦跳起來。
第二天一早,十幾個放牛娃相約都把牛牽到村口的一塊草坪上。然后,小桂秀將小伙伴們分成三組:一組割草,一組放牛,一組拾柴。小伙伴們便分頭忙活去了。
時近中午,割草的小伙伴們抱著幾捆又青又嫩的冬草喜滋滋地回來了,這是給牛夜里吃的。一會兒,拾柴的小伙伴們也回來了,他們抱回幾捆枯柴樹枝。放牛的幾個小伙伴則規(guī)規(guī)矩矩地坐在草地上,很負責地看管著十幾頭牛,直到它們都吃得飽飽的。
小伙伴們聚集在一塊后,她將青草、枯柴平均分給每個人。爾后,大家圍坐在草坪上,一會兒猜謎語,一會兒講故事,一會兒打山歌……真是快樂逍遙。太陽西下時,小伙伴們背著柴草,牽著各自的牛,排著隊歡歡喜喜地往家趕,各個顯得精神抖擻,連牛也顯得生氣勃勃,人像士兵,牛像戰(zhàn)馬。一個調(diào)皮的牛伢子說:“桂秀姐就是我們的牛司令!”
人小志向大
少年康克清從小就有一顆好奇心,凡事都愛問個究竟。一天,她站在家門口的水塘邊,看見一群鴨子在自由游弋,就突發(fā)奇想,鴨子能在水里游,而雞為什么不能在水里游呢?她跑回屋去問奶奶,奶奶朦朧地搖搖頭,答不出所以然。他很失望,竟氣沖沖地跑到雞窩里抱起一只老母雞丟進池塘里,可雞一沾水就撲棱著翅膀飛跑了。養(yǎng)母一看,又好笑又好氣,跺著腳罵了她一通。她感到很委屈,嘴里嘟囔著,心里很不服氣。
此后,她再看見鴨子在塘里游弋時,就站在岸邊細心觀察。呵,看清了!原來,鴨子的腹部像艘渡船,受阻面小排水量寬,故能浮在水面上。再聯(lián)想到雞的腹部,它則像一把尖刀似的,無法浮在水面上。同時小桂秀還發(fā)現(xiàn),鴨子的腳趾間有一塊黃色的趾蹼像船上的劃板,只要它的兩腳稍往后一劃,鴨身就迅速前進了。雞的腳則是幾個爪子,自然不會劃水。從中,她悟出了鴨子能游水而雞卻不能的道理。
初步弄通這個道理,她尚不滿足。于是,帶著這個問題又向本村的私塾劉老師請教。劉老師反問道:“你是咋發(fā)現(xiàn)雞不會游水的?”康克清得意地回答:“是我平時觀察和琢磨出來的。”劉老師見這小女孩竟能如此用心探討連大人也容易忽視的問題,且能憑著“小機靈”探究出來,連聲夸獎她肯鉆研、動腦筋,是個不簡單的小女孩。
又是一個天寒地凍的冬天,無情的寒潮襲擊著贛江南,也襲擊著萬安的羅塘灣。鵝毛大雪下個不停,下得窮苦人家戶戶灶冷,家家閉門。羅奇圭的家早就沒有糧食了,只能靠燒紅薯和芋頭充饑。小桂秀坐在爐旁,看著養(yǎng)母將薯皮、芋皮剝下后塞進嘴里充饑,老媽伸直脖子硬咽,這粗糙的皮怎能咽得下去呀!看見這景象,做女兒的多么難忍和心酸呀!她不由想起前幾天在羅塘圩鎮(zhèn)上看見的一幕:怡生和糕餅店的小老板,手里拿著麻餅和云片糕,神氣十足地丟在地上喂狗,戲弄著、逗鬧著它玩,多么不公、多么令人氣憤的事!于是,小桂秀便用探究的口氣問養(yǎng)母:“媽,為啥你吃薯皮、芋皮,怡生和店的老板卻拿著好好的麻餅和云片糕喂狗呀?這多么不公啊!”
養(yǎng)母一聽,氣惱極了,皺著眉頭,厲聲責問:“你是不是到他家門口侯吃了?你說!”
“沒有,沒有,我不侯!”小桂秀急忙搖著頭解釋,“是前幾天我路過他家門口時看到的,我怎會侯吃呢?”
“這就對了,真是媽的好孩子。”養(yǎng)母聽到女兒懂事的回答,和悅地說:“他們家有錢,咱們家雖窮,但咱要窮得有骨氣。”
“那為啥別人家那么有錢,而咱們……”
“那是因為這些人心狠手辣,專門吸咱們窮人的血。”
“那他們的餅和糕不都是窮人的血汗做成的嗎?”小桂秀若有所思地問。
“對?。「F人血汗做成的東西咱怎能吃?”養(yǎng)母語氣堅定地答道。
雪后,農(nóng)家的孩子們蹦蹦跳跳地從屋里跑出來,聚集在曬谷場上打雪仗、堆雪人、滾雪球,你追我趕,生龍活虎,歡笑聲不絕于耳。這喧鬧的場面和氣氛也吸引了大人,有些家長也耐不住寂寞,從屋里出來看熱鬧。平日嬌生慣養(yǎng)的怡生和糕餅店的小老板也跑出來了,他穿著厚厚的燈芯絨新長棉袍,戴著瓜皮帽,腳上穿著一雙棉鞋,頸脖上圍了條羊毛巾。他站在一旁傻笑,想加入進來玩,但在場的小朋友誰都不愿意理他,只得孤零零地站著。
忽然,有人發(fā)現(xiàn)潮濕的草堆邊有一只凍得渾身哆嗦的小麻雀。當一個小孩兒伸手去捉拿時,它又“撲”地起飛了,可飛了幾步遠又跌落下來,引得一群小孩兒圍著它觀看。饑寒交迫的小麻雀,可憐地“嘰嘰”哀鳴,并掙扎著驚恐地拼命亂飛,終因筋疲力盡又跌落在地,被一個小孩兒抓住了。孩子們用繩系住小麻雀的一只腳,牽著它來回走動。小老板站在一旁看得心里直癢癢,眼睛發(fā)紅,欲奪又不敢動手,就抑制不住地叫喊:“把麻雀給我吧,我拿麻餅和你們換!”
站在一旁的康克清聽了,厭惡地回他一句:“不和你換!誰稀罕你的糕和餅?那都是榨取窮人的血汗做成的,我們不要!”
丟盡顏面的小老板換不成麻雀,便一屁股蹲在地上耍賴大哭大叫起來??吹竭@,窮人家的小伙伴兒們都歡天喜地走開了,留下小老板獨自一人在那里干嚎,哪個也不去理會他。
誠實小女孩
俗話說:樹看苗,人看小??悼饲鍙男【驼\實可愛,敢講真話,從不撒謊、騙人。
一天,小桂秀跟著養(yǎng)父羅奇圭去田里鋤地,鋤了不一會兒,養(yǎng)父的鋤把松動了,要她拿回家去換把結(jié)實耐用的。小桂秀扛著松了把的鋤頭往家走,走了一小段路,靈機一動,心想自己咋不想法把鋤頭修整好呢?于是,她就提起鋤頭對住一塊大石頭使勁地墩了好幾下,然后試著在土里鋤了幾下,行!,她用雙手使勁掰了幾下鋤把,也沒有絲毫松動,以為修得不錯,就興沖沖地跑回田里,將鋤頭又交給養(yǎng)父。養(yǎng)父抓過鋤頭,剛又鋤了不一會兒,鋤頭就飛掉了,幸虧沒傷著人,要不就麻煩大了。養(yǎng)父提起鋤頭一看,咋還是原來這把,就說桂秀不誠實,弄虛作假,氣得丟下鋤頭抓起牛鞭就照她身上抽,并厲聲責問她是咋回事?她支支吾吾地說了原委,養(yǎng)父大發(fā)雷霆:“你說話不實,辦事不實,萬一鋤頭砸到人,可就闖大禍了!”這給小桂秀留下了深刻印象,她非常愧疚地說:“這事兒我一輩子也忘不了,今后做任何事情我都絕不偷懶,不做假!”
事隔不久,她與同伴們一塊到江邊放牛,牛在贛江邊吃草,小伙伴們在一旁捉迷藏,玩得十分開心。
“桂秀,你的牛跑了!”突然,有人叫道??悼饲遐s緊扯下蒙眼的手帕,一邊四處張望,一邊著急地呼喊:“大家快幫我找牛??!”大伙分頭四面找尋,終于在鄰居大伯家的菜園里找到了牛。可是,牛把園子里青嫩肥壯的青菜吞吃了一大片,滿園都是牛蹄坑。面對一片狼藉,小桂秀嚇得哭了起來,心中充滿愧疚,后悔自己沒把??春?。
“桂秀,趕緊把牛牽走吧,大伯看見會罵你的,弄不好你還得賠錢呢!”“趁大伯還不知曉,咱們趕緊跑吧!要不然你叔叔也會發(fā)火的。”小伙伴們七嘴八舌地勸說著。
大家?guī)退s著牛,一塊兒回家,可她心里怎么也難以平靜。她想到了養(yǎng)父讓自己換鋤頭把的教訓(xùn),暗自思量,小伙伴們的勸告雖是好意,可是這樣做,豈不是錯上加錯?自己貪玩沒有看好牛,牛吃了大伯的菜,這是自己的錯,挨罵應(yīng)該,賠錢也應(yīng)該,但不能逃避,不能撒謊。于是,她一回到家,就將此事原原本本告訴了養(yǎng)母。養(yǎng)母聽了,二話沒說,就挑起一擔糞,帶著小桂秀一道去向大伯道歉。大伯看到他們誠心實意來道歉,心里的氣全然消散,說:“既然事情是這樣,大伯也就不怪你了。小桂秀,往后你可要看管好你家的牛呀。”這件事讓她又一次感悟到,只有真誠,才能把事情辦好。
羅塘新屋下村張庚秀是一個老財主家的童養(yǎng)媳。小伙伴們看她家住一座新磚到頂?shù)姆孔?,有錢有勢,有意擰成一股繩,不跟她玩,甚至還說些風涼話挖苦諷刺她,使庚秀心里很痛苦,小桂秀見此,則很同情她。一天,她把小伙伴們召集起來,開導(dǎo)大家說:“庚秀是童養(yǎng)媳,她生身父母也是窮人。她雖到了財主家,但還是當作丫頭使喚。財主家的寶貝兒女吃好穿好玩好不用干活,而庚秀吃的都是剩飯剩菜,穿的是撿人家的破衣爛襪。她跟咱們是一樣的窮人家孩子。咱們不能歧視她,要和她一塊兒玩。”小伙伴們聽了小桂秀的話,覺得有道理,就改變了對張庚秀的態(tài)度。張庚秀激動得流出了感激的淚水。
一年夏天,天逢大旱,大屋場村前的那口大水塘幾近干涸,水淺得就能看見里邊的魚了。稍大點兒的魚不時地跳出水來,滾落塘邊,有的小伙伴見了,便搶上去抓住就想往家里抱。小桂秀一見,趕緊走上去,委婉地勸說:“別人家養(yǎng)的魚,怎么能隨便往自己家里拿呢?凡事都得將心比心,如果是你們家塘里的魚,別人抓走,你能答應(yīng)嗎?你們這樣做,與偷人家魚、搶人家魚,不是一樣嗎?”小桂秀一席話,合情合理,說得小伙伴們面紅耳赤,又趕緊將魚放回了池塘里。
年少懂事的小桂秀,就是憑著一顆真誠、善良的心,贏得了村里村外小伙伴們的喜愛和村民的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