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烏溪,地名,康氏傳人集居之地,屬湖南省新化縣瑯塘鎮(zhèn),距縣城40公里。這里水秀山青,交通便利,灌溉自流,風(fēng)清氣正。東臨資水,北距湘黔鐵路安化車站近5公里,南接滬昆高速新溆段五星雙向出口才2公里,省道S225線擦肩而過,村水泥路與之連接僅一步之遙,真可謂水陸交通方便已極。院內(nèi)公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一半以上農(nóng)戶有摩托,不少富裕家庭有小車,上世紀(jì)70年代,倍受黨的關(guān)懷,鄉(xiāng)親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打通一個124米長引水隧洞——幸福洞,旋即開挖左右兩條近10公里遠的干渠。與大興、龍通兩個水庫貫通,形成了農(nóng)田、水圳、隧洞、河壩、水庫于一體的水利自流網(wǎng)絡(luò),水旱無憂,旱澇保收。地形四周高,中間低,山丘環(huán)繞,松柏蒼翠,成片翠竹點綴其中,儼然錦上添花。房屋集中于中間盆地,沿著“y”字形公路形成街道,紅磚琉瓦歐式,羅馬裝飾的農(nóng)家院比比皆是。這里常年居住著600余人口,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為季四祖福十六房茂祥支顯何公后裔。人們根相連,血相同,心相通,情相牽,團結(jié)互助,和睦相處,民心淳樸,院風(fēng)井然。在自發(fā)禁止賭博,封山育林,修神練武,專人看水,防火防盜諸方面深受當(dāng)?shù)攸h政好評,人民群眾贊許。石烏溪顯何公后裔光宗耀祖,引以自豪。
石烏溪,好個爽心的稱謂,由來久遠,得追溯至明朝。明朝隆慶年間,吾輩之第十四世祖顯何公雙肩挑著圓作木匠工具擔(dān),從家鄉(xiāng)龍?zhí)东H蕩出發(fā),沿途做木匠,打圓作。行至西邊這一帶地段,四處找不到活計。萬般無奈之余,放下木匠擔(dān),手握挑擔(dān)的扁擔(dān)垂立于胸前,注目斂神,口中念念有詞:“扁擔(dān)呀扁擔(dān),今天任你倒向哪方,我就前往哪方。”唸罷手松扁擔(dān)倒,恰巧倒向西邊的西邊山崗方向。(至今仍有不少人稱我居住地為“西邊山”。)顯何公憂郁地挑起擔(dān)子,緩緩前行。前行不遠,遇有小溪。沿溪行,日麗風(fēng)和,溪水清澈見底,還有小魚小蝦之類。復(fù)前行,豁然開朗,土地平曠,有一巨石橫立其中,旁近溪水緩流,巨石頭部羽翼輪廓分明,酷似一只巨鴉,栩栩如生。頭部處還有好大一塊園地。(園地,一只羽翼仍保存有跡象)觸景生情,顯何公油然而嘆道:天助我也,好個安身立命之所,于是放穩(wěn)擔(dān)子,在園地上壘起爐灶,打起棚子,開荒種稙,安家立業(yè),后來那塊園地取名為“石頭圓”,巨石取名為“石烏”,那條水流一年四季常流不斷的小溪源頭取名“干不斷”,“石烏”連同旁近的水溪一起取名為“石烏溪”。石烏溪從此誕生了。從此顯何公有了新家園,龍?zhí)东H蕩成了“老屋里”,(我們現(xiàn)在去游家龍?zhí)哆€習(xí)慣地說回“老屋里”去)過上了自由理想的日子,男耕女織,生息繁衍,丁興財旺,房屋遞增,先后出現(xiàn)南邊的“新屋里”,北面的“對門屋里”。截止七修之時,人丁發(fā)展到350人,其中男性164人。
顯何公,這位剛毅尊敬的先祖。據(jù)七修譜載:生于明甲子三月十三日午時,葬石蕩坡,明隆慶間自龍?zhí)哆w居太陽一都團山村石烏溪。配李氏,葬石馬五都小路橋楊家屋后廟山康甯,星移斗轉(zhuǎn),日月如梳,歲月流逝,人去樓拆,但后裔子孫從未遺忘先祖,每逢清明時節(jié)為之掃墓祭奠。
石烏溪——顯何公發(fā)祥寶地,至今留存著好多名勝古跡和美妙離奇的傳說:擔(dān)水氹,三井四步,三步半木碼頭,百零八步距離,倒槽門,康法清先生夜晚騎長凳作為坐騎往返縣城看戲,施法草鞋變鯉魚捉弄蒔田農(nóng)夫……凡此種種。顯何公后裔之我們有義務(wù)將其保護、整理、傳承,光前裕后。尤其于修全國大一統(tǒng)宗譜之際,使之成為我地徙居他鄉(xiāng)的宗親族友尋宗覓祖的不可多得信息,事不宜遲,責(zé)無旁貸。
“石烏溪是只鍋,來一個裝一個。”這首膾炙人口歌謠童叟皆知,流傳甚廣,一代又一代流傳詠唱著。它不僅道出了石烏溪這方寶地的博大胸懷,物華天寶,地形地貌,更值得注重的是它詮釋出了石烏溪的美好前景。親愛的宗親族友,來吧!來暢飲用“竹山里”井水釀造的聞名遐邇的淳純水酒;互話離鄉(xiāng)背井徙居他鄉(xiāng)的思念之情;同賞院后龍脊上的百年參天古樹;共譜故鄉(xiāng)未來美好藍圖。親愛的宗親族友,來吧!?;丶铱纯矗枢l(xiāng)親人正在培植籠子山、羊古沖兩個油茶林基地;正在申請立項修筑小溪堤坎,改造農(nóng)田,美化家園,要不多久,石烏溪更顯得青春亮
石烏溪的明天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