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岳池縣,自清朝末年以來,一直流傳著“康翰林”慧眼識英才的故事。“康翰林”本名康以銘,是清末岳池很有才氣的文人,年輕時就中了舉人,故被稱為“翰林”。曾在外做過教諭,因傲才清高,受排擠而返鄉(xiāng)賦閑。這便有了他慧眼識英才的真實故事。 清光緒年間一個春天的晚上,一個中年漢子左手提著紙盒上印有“同樂園制”的冰糖禮品,右手提著盒裝陳氏五香豆干,后面跟著個十一二歲的男孩,來到岳池縣城康家吊腳樓大院前,被看院的老漢攔著問:“做啥的?”漢子向老人鞠個躬,舉了舉手中的糖果說:“請通報一聲,正興當(dāng)鋪的管事于新三求見康以銘康翰林。” 正興當(dāng)鋪是陜西三原人劉金山在清同治二年(1863年)到岳池開辦的。于新三是劉金山的同鄉(xiāng),為人機敏,辦事能力強,在“正興當(dāng)鋪”作管事。由于經(jīng)營有道,當(dāng)鋪在岳池聲譽很高。 守門老人看于新三態(tài)度恭謙,言語和善,說聲“你等等”,跑進院去稟報后很快回來說:“請跟我來吧。”三人走到堂屋前的地壩中,守門老人站住說:“我家老爺是文人,從來不過問生意方面的事,于管事前來找老爺……”于新三聽守門老人問起,忙將男孩兒拉向前說:“這是我的兒子,過年前跟他媽到我這兒來耍。近幾天他就準備回三原老家去了。大叔你是知道的,我到岳池來,只想掙點錢寄回去養(yǎng)家糊口。因離家數(shù)千里,多年也沒有回去過,兒子一直是他媽在教管。我識字不多,也不知他在家里學(xué)得怎么樣,今天我叫兒子寫了個東西,想請康翰林指點指點。” 守門老人悄悄對于新三說:“老爺這幾天心情不好,你要注意一點,免得惹他生氣。”于新三連說“謝謝老人家的提醒”,才跟著守門老人走進康家堂屋。 康以銘吃過晚飯正在家中休息,看到守門老人帶著于新三父子前來,禮貌性地來到堂屋。于新三忙向康以銘行了鞠躬禮,雙手遞上禮盒道:“久聞康翰林大名,今帶小兒前來求教,請康老爺原諒!也沒有帶什么禮物,都是岳池的土特產(chǎn)品,糖果與豆干,略表晚輩一點心意,請康老爺笑納。”并對兒子說:“右任小兒,還不快點給康老爺行禮!” 小孩在來前早聽了父親指教,不等于新三吩咐完,就雙膝咚地跪下,頭頂?shù)氐溃?ldquo;康老爺,小的有禮了!”按照岳池的最高禮節(jié),連磕三個響頭,直磕得小小的額頭上起了個大紅包。 康以銘接過禮盒放在桌上,拉起小孩說:“不必客氣!”看到于新三父子態(tài)度誠懇,心情也頓時開朗起來,忙呼家人上茶,又讓于新三父子坐下。 于新三再次起身鞠躬道:“打攪老爺休息,真是不應(yīng)該。請老爺體察于新三的苦衷,今晚特意登門來向老爺討教!” 聽說是來求教,氣盛傲物的康以銘神情更加舒暢,笑容隨之涌上臉上:“莫關(guān)系,莫關(guān)系。有什么事盡管說。” 于新三是個生意人,很會察顏觀色,知道說事的火候已到,忙起身說:“這事本來不應(yīng)給康老爺添麻煩的,可小兒是個犟性的東西,他說他寫的文章,必須請岳池最有名望的人給予指點。不然他就不給別人看。” 康以銘突然來了興趣問:“這是為什么?” 于新三顯得不安地道:“小兒狂傲,他說請一般的人看不出問題,浪費了雙方的時間。” 康以銘是個非常清高的人,看到孩子小小年紀,竟如此自信,更加提起了他的好奇心:“聽于管事的意思,是不是貴公子寫文章,要叫老夫讀讀?” 于新三直搖頭道:“不敢不敢,是請老爺指點指點。”于是,他從懷中摸出幾張紙來,雙手遞上說:“真不好意思。小兒雖然自不量力,可我卻不敢拿出手,讓老爺枉費精神?” 康以銘接過來,展開一看,不由得睜大了眼睛,心里也為之一振。紙上所寫的字,筆力蒼勁,很見功夫,情不自禁地贊道:“好字,好字!”于新三提著的心慢慢放下,臉上也有了笑容,趕緊接著“康翰林”的話題說:“小兒寫這個東西,整整花了一上午時間,也不知寫得怎么樣,還請康老爺多多指點,好讓小兒得到提高。”小孩卻一動不動地端坐著,看著康以銘臉上漸漸現(xiàn)出的吃驚神情。 文章的標題是“我跟母親到岳池”。文章一氣呵成,情景交融。既寫和母親相互鼓勵,克服旅途重重困難的經(jīng)過,又寫母子相互關(guān)心與體貼,戰(zhàn)勝疲勞與艱辛,最后到達目的地的感受。寫到風(fēng)光明媚處,讓人看了心曠神怡,急于前往一睹為快;寫到母子情濃處,讓人激動不已,熱淚盈眶。文章通暢流利,朗朗上口。讓人讀后,如飲米酒,心甜神爽,不忍掩卷。康以銘將文章連看了三遍,最后才抬起頭來,以驚異的目光,從上到下再從下到上地打量著小孩問:“這文章真的是你寫的?” 小孩不卑不亢地道:“康老前輩,把別人的東西拿來請您指點,有這個必要嗎?”很少夸過別人的康以銘,不得不贊嘆道:“想不到你小小年紀,竟能寫出如此好的文章,難得!難得!真是一位少年英才啊!將來定能成就一番大事業(yè)。” 小孩看康以銘沒提出什么中肯的意見,便說了一番感謝的話后,父子倆就急急地告辭了。